合肥奏响乡村振兴奋进乐章蜀山区小庙镇段冲村,小麦收割机在田地作业。插秧机自动插下秧苗。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”获得者崔兴文正在整理虾笼。乡村兴,百业兴;“三农”稳,天下安。盛夏时节,行走在合肥广袤的田间地头,一个个美丽的乡村洁净整洁、一片片青翠的农田孕育希望;一座座崛起的特色园区亮点纷呈……十年一瞬,村强民富、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庐州大地徐徐展开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合肥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打赢脱贫攻坚战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农业农村生长取得丰富结果。现在的合肥,正踔厉高昂、笃行不怠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朝着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阔步迈进。工业升级引发农业“新活力”,粮食宁静是“国之大者”。连日来,在庐江县庐城镇棋盘村莲藕种植相助社的藕稻田里,社员们正在田里插秧。该县大力生长藕稻轮作绿色工业,莲藕收获后,茎秆、荷叶翻耕还田作为有机肥料轮作种植水稻,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。位于长丰县左店镇韩庄村则实现了小麦的“颗粒归仓”,“今年我们村小麦种植面积215亩,亩产量约700斤,预计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0万元以上的收入。”韩庄村党支部相关卖力人介绍。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,今年全市夏粮面积194万亩,总产61万吨,再获丰收;全市完成夏种任务550万亩,为秋粮丰收打下了基础。“通过‘保面积、保苗情、强田管、强效劳’等综合步伐,全市194万亩小麦、71.2万亩油菜再获丰收,夏季粮油产量划分为61万吨、13万吨。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卖力人介绍。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。抓好粮食生产的“大头”,争取秋粮有个好收成,才华为全年的粮食生产和经济社会生长涤讪基础。今年夏种,合肥市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、抗旱节水播种和以配方肥为重点的测土配方施肥等要害技术,引导农民栽足水稻基本苗,适当增加玉米、大豆种植密度,努力扩大夏播面积,全面提升播栽质量。至6月底,全市共完成夏种任务550万亩。民以食为天,合肥市深入实施国家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坚决扛起粮食宁静重任。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363万亩,其中“小田并大田”面积282万亩,占总建设面积的78%;作物亩均产量由495公斤增加到587公斤,增幅20%。乡村振兴要害是产颐魅振兴,工业是生长的基本。合肥立足资源禀赋,连续做大做强优势工业,推进农村一、二、三工业融合生长,增进农民增收。目前,全市粮油、畜禽、乳品、水产品、饲料、蔬菜水果等6个工业实现了规;菏缴。2021年起,合肥围绕粮食、蔬菜等12大农业工业链,重点突破,加速“三产”融合,力争“十四五”末每个工业链产值均突破百亿元。2021年,合肥种业连续生长,全市持证种业企业239家,2021年种子销售收入预计突破85亿元。就在今年7月3日,中国菌物谷(合肥)正式揭牌。中国菌物谷(合肥)由合肥市人民政府与吉林农业大学相助共建,是海内首个以菌物种业立异为引领的食(药)用菌工业高地。项目建设期限为5年,计划总投资5亿元,预计5年内产值抵达100亿元。合肥市正在大力生长有机农业、都会农业、互联网农业、乡村旅游业,加速实现农产品加工百亿企业、千亿产值“双突破”。美丽乡村扮靓幸福家园“土房”变身民宿留住“乡愁”;水塘、绿林勾勒出乡村“园林小品”……眼前的巢湖市五爪岗中心村,已然是一个“园林游憩型”美丽乡村。“村里不但修明渠、清淤泥、铺管道、改旱厕、硬化门路,还修建了健身广场、休闲广场、文化运动室,我们村居情况大变样,和城里差未几。”村民王大姐笑着告诉记者。改善农村人居情况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,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。合肥以项目建设、乡村提升、“三大革命”为抓手,力促农村人居情况全面改善。让乡村从“一处美”,到“一片美”,实现美美与共的大美乡村。充分释放农业多重功效,推动农旅等融合生长,13个村成为省级特色旅游村,云里安凹成为全国甲级民宿品牌,马郢等成为网红打卡地。“小康不小康,茅厕算一桩”。近年来,合肥始终把推进农村“茅厕革命”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事情,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“民生工程”,农村人居情况明显改善。“改厕前,露天旱厕蚊子苍蝇随处飞,气味很难闻。改厕后,水一冲,干洁净净。粪污满了,有专人过来清掏。城里的孙子也愿意回来过暑假了。”肥东县石塘镇浮槎社区十组居民茆翠凤兴奋地说。自2012年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、2017年全面推进农村情况“三大革命”、2018年实施农村人居情况整治三年行动至今,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茅厕普及率提高到95.3%,“一站两体系”建后管护机制成为全省样板;乡镇政府驻地及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80%以上,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%;累计建成606个省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,陆续对1405个较大自然村进行人居情况整治提升。合肥农村人居情况显著改善,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宁静感不绝提升。以农民增收推进配合富足。盛夏时节,在长丰县造甲乡双河水畔,稻虾田、藕虾田片片如镜,激荡着绿色的希望。已往,这里终年涝灾不绝,粮食更是难以稳收。如今,乡亲们通过“稻虾共养”工业扶贫模式,走上脱贫致富之路。在双河村的长丰县太空莲龙虾养殖专业相助社稻虾田里,相助社理事长、“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”获得者崔兴文正在整理虾笼,看着眼前的稻虾田,他已经开始期盼金秋时节的丰收,“水稻到了9月就可以收割,优质稻虾米能卖到8元/斤。”2014年,崔兴文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,在合肥地区率先推广了“稻虾共养”模式,2016年,实现庆幸“脱贫”。“一个人富不算富,要富得乡亲们配合富。”在崔兴文的发动下,双河村建立龙虾养殖相助社,吸纳社员100多人。截至2021年底,长丰县稻虾共养面积生长到30.4万亩,发动全县1万余名群众走上共富之路。全面小康,一个都不可少。合肥大力推进工业扶贫、就业扶贫、教育扶贫等“十大工程”,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5亿元。2020年,全市21.5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。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,合肥连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,把牢固拓展脱贫攻坚结果、坚决守住避免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抓紧抓实,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。防返贫机制连续牢固——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长效机制,对所有农户实行网格化治理,全市排查出切合监测标准农户51户158人,实时纳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,并精准落实帮扶政策,切实做到“应纳尽纳、应帮尽帮、应消尽消”。脱贫群众收入大幅增长——连续推进工业帮扶,认真落实“四带一自”工业帮扶,新建或完善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业园区项目136个,完成年度任务100%。2021年,全市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4652元,同比增长11.6%。村级集体经济生长强劲——2021年,全市112个脱贫村中,村集体经济年收入9182.43万元,村均81.99万元,同比增长25.23%。其中村集体经济凌驾50万元的经济强村92个,占比82.14%,较2020年增加25个。殷殷嘱托在心间,踔厉高昂正其时。十年来,合肥乡村跑出了“振兴加速度”。在新征程上,合肥将全力牢固拓展脱贫攻坚结果,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为全面开启合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作出更大孝敬。来源:合肥在线